2023年以来,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,从金融央企到地方金融机构,从银行、保险、证券到其他金融领域,反腐在全面推进。截至11月12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披露了87名金融系统干部被查。其中,中管干部8人,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、国企和金融单位干部62名,省管干部17名。从金融机构看,银行机构(不含省联社,下同)共有53人被查,省联社有10人被查,保险机构有7人被查,金融集团有2人被查,证券机构有1人被查,另有4名曾任其他金融机构的干部被查。从监管机构看,银监系统有3人被查,央行系统有5人被查,证监系统1人被查,1名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干部被查。从时间看,2月-8月被查人数较为密集,其中3月披露的被查人数较多,达14人,接近2天就有1人被查。

       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的案件分析,能够看出被查处的金融干部除普遍存在“靠金融吃金融”、收受巨额贿赂、权钱交易等问题以外,还表现出信贷问题突出、期权腐败频发、受贿手段隐蔽等新动向新趋势。

  一是信贷问题突出。在资金作为稀缺资源的经济背景之下,信贷审批环节越发成为金融腐败的重点领域。部分拥有信贷审批权的银行负责人变身资金“掮客”,与房地产企业等对资金依赖度比较高的行业老板交往甚密,在贷款发放审批中放弃原则、降低门槛,致使“人情贷”“关系贷”等问题多发。根据近期通报来看,很多都是掌握着信贷审批等权力的“关键少数”利用职务便利以贷谋私,“违规插手干预贷款审批”、“违规发放贷款和处置信贷资产”等成为银行系统贪腐干部通报材料中的高频词汇。

  二是“期权腐败”频发。近年来,以退休、辞职等方式逃避党纪国法惩处的期权腐败被频频通报,这其中金融领域的案例尤为多发。“逃逸式辞职”、政商“旋转门”等期权腐败往往潜伏期较长,腐败分子以提前退休或辞职等方式离职后华丽转身为商人,到原任职务有关联的企业实现权力变现。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机构业务部原总经理黄曦,任职时“提前筑巢”为信贷客户谋取利益,离职后在信贷客户企业领取高额“安家费”和薪酬,是期权腐败的典型,“平安着陆”和“一笔勾销”的幻想终为破灭。

  三是受贿手段隐蔽。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,金融领域管理人员的腐败往往呈现专业化程度较高、证据链条较长、手段较为隐蔽的特点。行受贿行为通常经过周密的预谋,有的采用“股权代持、期权定价、资产置换”等非现金的运作手段,有的还依靠高科技手段和现代金融工具加以包装,加剧了腐败问题的发现和查处难度。例如,央视专题片《零容忍》披露的中信银行原行长孙德顺反腐案,孙德顺为掩人耳目,躲避监管,利用2家平台公司、10多家项目公司、多家空壳公司、“影子公司”层层嵌套,资金往来亦伪装成各种金融产品、股权投资协议,“利益兑现方式专业化、复杂化程度相当罕见”。

 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,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,有的还很突出,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。金融腐败案件往往牵一发动全身,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,社会反响强烈。新形势下,金融反腐步履不停,必将以“吹尽狂沙始到金”的雷霆之势,积极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、翻新升级的新态势,清除一切侵蚀肌体健康的病毒,为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。